在医疗领域,两个长期存在的“结”困扰着双方:患者怕“钱花了,病没治好”;医生怕“治好了,钱收不回”。郑州德望守护创始人马连善,这位40年医疗老兵,试图用一套新模式解开死结——“诊疗约定+资金托管”。没有高深技术,不碰诊断开药,只做看病打包、金额约定、中间担保、先治后付,成为医患间的“规则制定助手”,
模式本质:用契约精神替代模糊承诺
德望模式的基石,是将医疗行为转化为清晰的“服务协议”,其运作遵循三个原则:
预期透明化:看病时,医患需共同商定可验证的目标,并明确界定“治愈”“控制”“缓解”等结果。
费用打包化:双方协商一次性费用,避免过程中新增隐性消费。
权责书面化:针对“未达目标”“中途终止”“发生意外”等情况,提前拟定处理条款。
“核心是建立对等规则。”马连善拿起一份协议模板解释道,“比如医生承诺‘3个月内控制病情发作’,患者同意‘达标即付费’;或约定‘若无效全额退款’。平台只提供模板参考,具体条款由医生和患者像谈合同一样自主协商。”
关键机制:第三方存管保障履约
协商达成后,患者将款项支付至平台监管账户。这笔钱在治疗期间处于“冻结状态”,仅当双方确认结果符合协议约定时,才解付给医生。若发生争议,平台将依据协议协助调解,再按协商结果分配资金。
“这改变了传统医疗的支付逻辑。”一位试用该模式的医生表示,“过去患者付钱后才开始治疗,现在医生需要先证明自己实现了约定目标。”类似于医生甲承诺治好患者乙的病需收1000元,患者乙要求“治不好不给钱”——这种过去易引发冲突的诉求,通过平台协议和资金存管得以规范执行。
三方受益的设计逻辑
该模式试图平衡多方诉求:
患者:获得可量化的效果承诺和资金保障;
医生:减少纠纷风险,收入与疗效而非开药量挂钩;
平台:通过医生年费(300元/年)维持服务可持续性。
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医疗行为导向的转变。“当医生收入取决于能否实现约定目标时,他们会自发选择更高效的治疗方案。”马连善举了个例子,“同样是治感冒,用20元的药能达成协议目标,就不会开200元的药——因为省下的成本是自己的利润。”
信任需要可操作的框架
尽管该模式对急重症适用性有限,但其提供了医患关系的新范式:
医疗透明的实质不是公布成本账,而是明确投入产出预期;医患平等不能靠道德呼吁,需通过契约工具实现权责对等;控费提效的关键,是让医生从“开药者”变为“健康结果管理者”。
“40年医疗生涯让我明白:没有规则的善意终会枯竭。”马连善的总结朴素却犀利,“德望模式不是魔法,它只是给医患双方一套说理的工具——把疗效争议转化为‘是否达到约定标准’的事实判断,而非情绪对抗。”
来源:中华创业网
标题:德望守护:把“先商量再治病”做成一件平常事
地址:http://www.csvis.com.cn/zhcydz/32770.html